xx.png
综合新闻
联系我们

地址:玉溪市红塔区研和街道向家庄41号
电话:0877-2991214
邮箱:yxnzyxxzx@163.com

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③|向泓铨:用热爱守护高原湖泊的“螺蛳少年”

编者按   

          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新时代浪潮中,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牢记对涉农高校的殷切嘱托,积极探索,历经69年的风雨兼程与23年高职教育的探索创新,积淀了深厚的“孺子牛”精神。

          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将聚焦产教融合、双高建设、思政课建设、就业创业等主题,持续推出一系列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和大家一起走进玉农的奋斗故事。       

          在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里,向泓铨的名字广为人知。这位 2004 年出生的青年,凭借着对高原湖泊螺蛳的执着热爱,走出了一条从好奇探索到科研攻坚、创业守护的不凡之路。

         向泓铨毕业于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宠物养护与驯导专业,在校期间及毕业后,他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他曾荣获第十一届“挑战杯”云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云南赛区选拔赛银奖等多项荣誉。同时,他还受到中国国家地理《博物》杂志的约稿,在生物分类学、生物学、环境学等领域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发表及参与发表文章十余篇,参与发表或发表生物分类学文章同样有十余篇,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发表及参与命名了淡水贝类新属数个、新物种三十余种。                      与螺蛳结缘:从好奇到使命      

          一切的故事,都源于他童年时与螺蛳的奇妙缘分。小学一年级时,在星云湖畔捡到的一枚白色螺蛳壳,开启了他与螺蛳的不解之缘。当时,父亲告诉他那是灭绝的化石,可小小的他心中满是疑惑,螺蛳壳上棱角分明的纹路,如同神秘的谜题,深深烙印在他心里。2016年,从渔民口中得知湖里偶尔还能捞到活的光肋环螺蛳 —— 被誉为“水下大熊猫”,这份惊喜让他更加坚定了探寻的决心。终于,在 2017 年,他见到了第一只光肋环螺蛳活体,从此,他的命运便与这些高原湖泊里的生灵紧紧相连。 为了证实“滇池螺蛳已经灭绝”这一说法的真伪,向泓铨展现出超乎常人的毅力。他总计徒步120多公里环绕滇池沿岸,一路艰辛,满脚水泡、浑身泥泞,但当在晋宁发现新鲜螺壳时,所有的疲惫都被成功的喜悦所取代。他深知,科学需要证据,而这些证据往往隐藏在最荒僻的角落,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                

     从左到右分别为:2019年采集的光肋环螺蛳、2024年采集的光肋环螺蛳、古代的光肋环螺蛳                      科研攻坚:从实验室到湖泊深处      

      在科研的道路上,向泓铨面临着诸多挑战。宠物养护专业教会了他生命关怀,但人工繁育螺蛳远比养宠物困难百倍。为模拟高原湖底生态,他在鱼缸、水泥池等场地不断尝试还原湖泊底栖生境,还自制水循环系统,然而,过程并不顺利,幼体成活率不足10%,养殖池的意外更是让40只阳宗海玺螺蛳仅存2只。面对这样的挫折,他也曾陷入自我怀疑,但他很快振作起来,将失败视为自然给予的课题。经过多次试验,他终于在光肋环螺蛳的繁育上取得重大突破,成体存活率达到 70%,繁殖周期从4年缩短至2.5年。当第一批人工繁育的光肋环螺蛳放归星云湖时,他满心感慨,对着湖水轻声说道:“回家了。” 在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的同时,向泓铨也心怀感恩。在学院的支持下,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牟氏螺蛳食性研究》,随后与柏林洪堡大学的贝类学者合作,在 zootaxa 杂志发表了第一篇 SCI 文章,并命名了第一、二个新物种。之后,他与合作团队发现了 19 个淡水贝类新物种,为感恩母校,他将在曲靖师宗县发现的华蜷属新物种命名为“玉农华蜷”。截至目前,他已发表或参与发表了三十余种云贵高原的特有螺类及贝类,在多个领域发表近十篇文章,在保育螺蛳的同时,不断探索云南动植物王国的神秘面纱。                      创业之路:让科研守护绿水青山      

      凭借着扎实的科研基础和对高原湖泊生态的热爱,向泓铨踏上了创业之路。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他参与的参赛项目《云南特有螺蛳品种的扩繁保护与开发利用》获得了第十一届“挑战杯”云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云南赛区选拔赛银奖,评委老师的肯定成为他前行的强大动力。毕业后,他创办了自己的水产养殖公司,利用在学校学到的云南土著鱼繁殖技术繁育著名的“抗浪鱼”并进行销售,他希望用这些收入投入螺蛳保育工作,实现“以战养战”,为守护高原湖泊生态贡献力量。 从星云湖畔那个执拗的少年,到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成果的青年学者,向泓铨用近十年的时间证明了: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在他眼中,螺蛳虽不会说话,但它们的存在就是一部生动的生态史诗,而他,甘愿成为这部史诗的誊写者,因为每一枚螺壳里,都承载着云南高原的呼吸与心跳,他愿用一生去守护这份独特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