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⑧|扎根基层守初心 传承中医护健康——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陈昌湘的就业故事
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新时代浪潮中,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牢记对涉农高校的殷切嘱托,积极探索,历经69年的风雨兼程与23年高职教育的探索创新,积淀了深厚的“孺子牛”精神。
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将聚焦产教融合、双高建设、思政课建设、就业创业等主题,持续推出一系列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和大家一起走进玉农的奋斗故事。
陈昌湘,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中医养生保健专业2023届毕业生,正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在基层医疗岗位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2023年毕业的他,已成长为彝良县龙安卫生院中医科的骨干医师。他的成长之路,离不开母校的悉心培养、校领导的鼓舞激励,更离不开两位中医导师 —— 彝良县中医专家吴明春和中医第七代传承人马兵老师的引领与指导。自扎根基层的一年多来,陈昌湘始终秉持 “以中医之术服务乡亲” 的初心,赢得了卫生院领导的频频肯定,也收获了乡亲们的信任与爱戴。
实习起步:叩响中医之门
2022年5月,青涩的陈昌湘踏入彝良县人民医院开始实习。初入岗位,面对复杂多变的病例和快节奏的工作,临床经验的匮乏让他时常手足无措。然而,带教老师的一句“中医的生命力在基层,在百姓的炕头”,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他前行的方向。他主动请缨,参与中医科慢性病管理项目,在整理300多份患者档案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同时如饥似渴地学习针灸、推拿等实操技能。这段实习经历,不仅让他夯实了中医基础,更在心底种下了服务基层的坚定种子。
2023年2月,陈昌湘成功通过招考,进入彝良县龙海卫生院。这里的患者大多是留守老人,对中医养生知识知之甚少。为了拉近与乡亲们的距离,陈昌湘想尽办法。白天接诊时,他操着亲切的方言,耐心为患者讲解药方;夜晚,他精心自制“二十四节气养生歌谣”,张贴在卫生院的宣传栏上。这些贴心的举动,让乡亲们逐渐接纳并信赖他。短短半年,他的门诊量从日均5人飙升至20余人,凭借出色的表现,还被评选为卫生院 “年度服务之星”。
拜师精进:传承中医精髓
2023年6月,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陈昌湘有幸拜入吴明春老师门下,系统学习脾胃病中医调理。老师严苛要求他 “白天跟诊抄方,晚上研读经典”。那段日子,陈昌湘每天背诵《伤寒论》直至深夜,精心整理出50例典型病案。当他第一次独立运用经方,成功缓解一位老伯的顽固性胃痛时,老伯紧紧握住他的手,激动地说:“小陈医生,你这药比止痛片还灵!”那一刻,陈昌湘深刻领悟到辨证施治的无穷价值,也更加坚定了传承中医的决心。
2024年3月,陈昌湘调入龙安卫生院。到任后,他发现当地风湿病患者数量众多,而传统疗法效果欠佳。得知中医第七代传承人马兵老师开设线下课程,他毫不犹豫自费前往学习。归来后,他巧妙地将“马氏温经疗法”与本地草药相结合,研发出成本低廉、操作简便的“艾草热敷包”,已惠及150余名患者。此外,他牵头设立的“中医理疗角”成为卫生院的特色项目,每周还举办“养生茶话会”,用山歌、顺口溜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健康知识,深受乡亲们喜爱。
感悟真谛:在乡土中升华
在基层工作的日子里,陈昌湘对中医有了更深的感悟。他常背着药箱走村入户,为乡亲们送医送药。一次,为独居的张大娘连续针灸两周,治好了她的腰痛,张大娘硬塞给他一篮土鸡蛋。这份质朴的信任让他深知,中医的价值不在繁华都市的高楼大厦,而在乡村的田间地头。吴明春老师教导他“问诊要细如发丝”,马兵老师传授他“用药如用兵贵在灵活”,让他明白中医传承不仅是医术的延续,更是医者仁心的传递。为了让更多乡亲了解中医,他利用抖音拍摄“三分钟穴位按摩”短视频,用山歌改编《黄帝内经》养生口诀,成功将传统中医与现代传播方式相结合。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陈昌湘满怀感慨,也想给学弟学妹们一些肺腑之言。他建议大家尽早明确方向,沉下心来投身基层,因为中医养生专业在乡镇、社区有着巨大的需求,实习时主动申请基层岗位,能接触到最真实的病例,为患者提供最及时的帮助。他强调,跟从一位肯倾囊相授的名师,比进入知名医院更重要,哪怕从最基础的抓药、抄方做起,也能学到中医的真本事。
从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手握课本的学子,到如今背着药箱穿梭在乡间小道的基层中医,在龙安卫生院的晨雾中,研磨药粉;在夕阳余晖下把脉问诊……这份平凡而充实的工作,让他找到了属于中医人的诗与远方。